善用「愛的語言」,有效的溝通使家庭更和諧

19/05/2023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一家人生活在一起,總會出現爭吵的時候,說話字句中你來我往,有時因為有情緒而說了不該說的話,或傷害人的話,令大家的關係愈見緊張。不知道日常與家人的相處中,你有沒有說過以下的話:

 

「你又係度玩電話!」

「你成日都掛住玩唔做功課!」

「你都無腦架」

 

這些說話往往令對方感到不悅,而變成反駁或爭吵。這些視為「暴力溝通」的說話,其實是指對他人或自己過度批評和判斷,扭曲溝通,甚至傷害自己或他人。非暴力溝通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 簡稱NVC)是由美國心理學家Marshall B. Rosenberg創立的溝通模式,目的是增進人際及對自己的愛,改善溝通、言語暴力及欺凌,紓解自我傷痛。今日就很希望跟大家分享由Marshall B. Rosenberg 博士提倡的「非暴力溝通」,其中3個原素:觀察、感受和需要。

 

  1. 觀察

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(J.Krishnamurti)曾經說,「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。」在說話當中,我們很容易加入了評論或批判的說話,而讓對方感到被冒犯,而作出機械式的反抗。

例如:當你見到小朋友在看手機,會說:

「你又係度玩電話!」

「又」字就已經假設了對方經常玩電話,而且帶有批評的語氣。

如果將說話轉成這樣:

「我留意到你已經用了電話一小時了」

這句句子陳述了看見到的事實,並沒有帶有批評的意思。只描述「觀察」的好處,是避免產生負面或貶義的說話,而將溝通演變成衝突。

 

  1. 感受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很少說出自己的感受。Marshall B. Rosenberg 博士認為,表達自己的感受較能夠讓對方代入你的角度去看問題,為你著想,也讓人較易產生同理心。而重要的是,感受是沒有對錯。

例如:我見到你持續用了一小時電話,感到很不開心。

表達感受,當對方能體會到你的心情時,對方就更可能和你從同一個角度出發思考,溝通也就會更為有效。

 

  1. 需要 (這個詞也許較難掌握,可嘗試表達自己合理的期望)

Marshall B. Rosenberg 博士認為,衝突之所以會出現,往往是因為其中一方的需求並未得到滿足,他寫道:「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。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。」繼續用玩手機做例子,你看見小朋友用電話持續一小時而不開心,可能是因為你擔心他會沉迷玩樂,而沒有勁去溫習,也有可能擔心對眼睛做成傷害。這裡想指出,你看不過眼是因為你有一些需要不被滿足,例如是小朋友的健康,以及你期望他會勤力和自律。當表達自己的需要時,可能就會說:

「我看見你持續用電話已一小時,我感到不開心,因為我會擔心你健康 / 對眼唔好」

日常中我們很少察覺自己的需要,有時會同想要混淆,但表達自己的需要同樣能有效減少因對對方作出批判而產生的衝突,因為需要和感受一樣沒有對錯,讓人更明白自己。

 

「起步確實不容易,轉變就始於足下」

筆者個人很喜歡非暴力溝通的理念,因為它確實提醒了我們溝通時注意的方式。很多時我們都愛我們的家人,花很多時間及心力照顧他們,或為彼此著想。但因為溝通的方式而出現衝突和誤會,傷害了彼此,其實很是可惜。

當我們去除了溝通裡的暴力元素,去除溝通裡不必要的字眼,然後簡潔單純的把心意表達出來,大家的關係會變得正面,家庭也能更和諧。

 

近年「非暴力溝通」在香港開始為人推廣,它的溝通模式與我們習慣的方式確實有很大的不同,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實踐而卻步。然而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掛在口邊,當與自己的子女相處時,非暴力溝通確實改善了我們的關係。

所以,誠意大家可以透過練習,讓自己習慣同適應,可以由以下句子開始

「我見到你 XXX (見到的行為),我覺得 XXX (自己的感受),我想見到你會XXX (對對方具體的期望)。」

起步確是困難,但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,讓自己踏出第一診去嘗試,就係改善關係的開始。

 

拜上

 

如對家庭關係或溝通想找人協助,與社工或其他專業諮詢人員交談以獲得額外支持可能會有幫助,如有需要,歡迎與本中心同工聯繫。

 

香港家庭福利會

婦女及家庭成長中心

註冊社工

梁錫麟先生